粮库管理更加“智慧”

发布时间:2024-06-05 01:51:39 来源: sp20240605

原标题:粮库管理更加“智慧”

目前,夏粮收获由南向北陆续开镰,收购工作也逐步展开。粮食颗粒归仓后如何管好储好,考验着“大国粮仓”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信息化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强化储备粮管理的利器。目前,我国政策性粮食管理已经实现信息化全覆盖,确保收购、销售、轮换等信息可查询、可追溯。如今,这套信息化系统正搭乘人工智能技术快车,不断更新迭代、应用推广,科技赋能“穿透式”监管,让粮库管理效能更加精准有力。

实现信息化监管

“通过这套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粮食出入库、质检、称重和库存信息自动化处理。”江西省储备粮永修有限公司智慧粮库信息化平台管理员陈龙介绍,公司运用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粮库,实现对粮食出入库每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实时查看库区和仓内粮温粮情,有效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且确保粮食的可追溯性和可控性。

陈龙说,粮库智能化系统与江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平台相连,数据同步传输到省级平台,省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粮库每个仓的粮情,是否存在违规作业、有没有非法动用粮食。通过这种信息化管理,最大限度保证了储备粮数量质量安全。

江西这家省级储备粮库是我国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的一个缩影。2022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上下协同联动,加快智慧粮库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系统,首次实现了政策性粮食监管信息化全覆盖,粮食监管人防和技防相结合迈入网络化、智能化新阶段,为进一步强化粮食购销监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了基础。

从实践看,一些粮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主可控等先进技术优势,助力粮食购销领域人防技防相结合。

从历史经验看,每次储粮技术创新都会推动粮库管理方式变革。我国在推进智慧粮库建设过程中,以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国家平台为核心,以省级平台和央企平台为枢纽,以粮库信息系统为基础,实时对接、逐级负责,构建信息化监管三级系统框架,实现了数据“一张图”“一张表”,监管信息化系统“一盘棋”。

“所有政策性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都是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这些业务数据和所有仓房的视频监控都实时上传。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管平台上,能够远程对粮食从收购入库、储存到销售出库等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信息化监管有助于实现人机协同大数据管粮,推动粮库管理从“人找问题”向“问题找人”转变。一旦出现相关情况,信息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执法督查人员跟进处理,大数据监管效能逐步显现。“这个系统为粮食购销和储备监管提供了‘千里眼’和‘透视眼’,对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建设绿色仓储

粮情测控是智慧粮库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江西省储备粮永修有限公司早籼稻粮库,平整粮堆下,藏着智能化监测的“秘密武器”。“粮面30厘米以下埋着7排测温线,每排测温线有5个测温点,每个测温点下还有测温分点。”该公司仓储科科长杨祖明介绍。依托这些测温线,工作人员可以在办公室实时掌握粮温。除此之外,粮库内还有监测仓温、仓湿、粮湿、粮面温度等数据的感应器,用于后台实时分析仓内情况,智能控温控湿。

害虫防治直接关系储粮安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储粮害虫防治提供了更多绿色解决方案。中科芯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芯核粮安储粮害虫防治平台集智能终端、物联感知、数字孪生、AI预测于一体,对储粮虫害进行靶向诱捕与预警防治,大幅降低人工筛监工作量和熏蒸次数。“我们可以通过长时期监测建立害虫数据库,训练出害虫种类识别模型,最终有望实现提前1个月对害虫规模和种类进行预警。”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钱丹丹说。

粮库需要定时通风。江西省储备粮永修有限公司副经理何应深介绍,以往每个粮库窗户和设备风机都需要人工打开,现在可以通过智能粮库平台远程控制,如果遇到故障没有打开,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可以清晰显示。不再仅依靠工作人员巡逻发现,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

为满足粮食消费升级需要,我国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同时,粮食储存保质保鲜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控温、气调、内环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5500万吨;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的合理范围内。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在粮食产后收储保质减损与绿色智慧仓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检测监测及标志物预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支撑了行业发展。

推进新技术应用

在2024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现场,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创新成果纷纷亮相,人才队伍和院校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成果丰硕。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要多维度持续发力。

多位行业从业者表示,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在粮食储备领域的应用,一方面要提高对信息化系统的更高效精准认识。信息化监管综合了监控摄像、仓内氧气含量等多组数据,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警,同时,针对明火等警报也可以精确到具体位置,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反应。

另一方面要大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搭建国产化人工智能监测系统。从信息安全和政策引导角度讲,目前粮食储备智慧粮库系统的关键部件国产化是主流趋势。硬件生产商需要和科研院所、算法从业者相配合,提高国产硬件设备和智能算法的适配度,扩大粮库监管范围,提高监控点巡查效率。

行业头部企业示范引领同样重要。中粮集团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粮食大宗市场化采购、粮食加工等产业链核心功能,率先推出数字商情系统。同时,充分运用物联网、智能控制、AI智能技术,实现库点远程可视化管理、粮情动态在线监测、安全管理智能预警,推进智慧粮库管理全面升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储备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坚决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大力推进智慧粮库建设,推广应用智能粮情测控、自动化扦检技术、粮情云图分析技术、远程动态监管系统等,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广应用粮食扦检一体设备、平房仓散粮自动进出仓设备、绿色高效清理烘干设备等,提高粮库自动化作业水平。(记者 刘慧 李和风)

(责编:方经纶、陈键)